26/04/2024 - 02:31:27
你現在的位置: 首頁Publications專題報導

搜尋期數

專題報導

1. 商貿聯委會成立,推動澳門與中國內地經貿發展

「內地與澳門特區商貿聯委會」作為兩地官方層面的溝通渠道和聯絡機制,於今年七月正式成立。國家經貿部副部長安民在聯委會第一次會議上曾表示,商貿聯絡機制的建立可有效地解決兩地經貿交往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從而形成推動兩地經貿合作與發展。

澳門的經濟增長自六十年代開始啟動後,七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零年間澳門經濟的年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十六點七,從一九八二年到一九九五年,澳門經濟每年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六點五。

由於外圍經濟增長放緩等諸多原因,自一九九六年起,澳門經濟連續四年出現負增長,而去年澳門經濟已經開始復甦,在扭轉負增長局面後實現百分之四點六的增長。澳門經濟發展至今,其建立的高度開放的自由市場體系,推行的自由港和低稅制政策,已經得到國際廣泛認同並吸引了眾多外來投資者。

出口加工業、旅遊博彩業、房地產業、金融服務業等作為澳門四大支柱產業,其中不乏中資的參與。據統計資料顯示,經國家批准的駐澳中資企業逾二百家,其總資產達四百億澳門元。涉及澳門多個行業,在澳門主體經濟中佔重要比重。中資的業務量,在金融保險中約佔五成,在出口貿易中佔四成,在旅遊酒店業中佔五成,在建築地產業中佔四成。中資已經成為澳門第一大外來資本。同時,內地作為對澳最大的生活物資供應地,其物資在澳門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澳門在內地投資近百億美元

同時,自內地改革開放之後,澳門與內地的聯繫亦日益加深。澳門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向內地轉移,澳門的餐飲、房地產、酒店等行業也開始涉足內地。澳門背靠祖國大陸,有廣闊的腹地;面向海洋,便於同世界各地交往。大批的汽車、電器、紡織品等商品通過澳門轉運內地的同時,中國內地的資源亦源源不斷地供應澳門。這樣,澳門經濟的發展既有了強大的原料供應地,又有廣闊的市場,兩地間經濟合作不斷加強。特別是近年澳門與廣東的來料加工和補償貿易等經濟合作模式,反映出兩地經濟上的互補性。至今年六月底,澳門在內地的投資合作項目逾七千個,澳方合同投資金額約九十九億美元,實際投入資金四十一億美元。澳門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四十六個政府間與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成員、近九十個國際協議、公約的簽約方,更為內地引進資金、拓展國際市場發揮了相當作用。由於內地目前經濟穩定持續發展,且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資迅速進入,而澳門本身經濟亦正走向復甦,今年上半年澳門對內地投資的項目總數、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使用金額均呈現大幅增長。

今年初,世界貿易組織在對澳門貿易政策進行評審後,確認澳門仍是世界上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之一。而為加快澳門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目前特區政府亦正在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固本培元,改革創新,促進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

建立合作機制

澳門經濟部門制訂經濟發展思路中、長期政策便是加強與內地特別是加強區域的經濟合作,使澳門經濟進一步融入內地及區域經濟發展之中,更好地發揮澳門中介服務作用,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其中一個服務基地,最終將澳門逐步發展成為現代化綜合性旅遊博彩和商貿服務城市。

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在談到澳門與內地經濟合作中澳門將發揮的作用時曾經多次強調,澳門可以作為內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服務基地。譚伯源認為,中國加入世貿後,伴隨新一輪改革開放,珠江三角洲地區貨運需求以及對先進技術、管理和資訊需求將大大增加。澳門可充份發揮自由港以及與國際市場聯繫廣泛之優勢,在增加澳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資訊流的同時,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引進資金、技術、管理和資訊,並且在協助其拓展國際市場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澳門分享內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發展機遇的最直接途徑。

譚伯源認為,澳門與歐洲經貿的交流與合作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且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一九九二年澳門與歐盟簽訂了《貿易與合作協定》,歐盟在澳門先後設立了面向亞洲區域的「歐洲資訊中心」、「歐洲文獻中心」、「歐洲研究學會」和「歐洲旅遊培訓中心」。

溝通與合作關係

譚伯源表示,澳門同時可以發揮海峽兩岸經貿交流的特殊橋樑作用,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中央給予了澳門與台灣經貿交流的特殊政策,澳門與台灣直航後,與台灣交往有更多的便利,因此澳門在兩岸交流中可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近來台商對澳門投資興趣增加,陸續有台商在澳門展開投資計劃。亦有台商在澳門設立公司後再進軍內地。今年四月份澳門及珠海聯合向台招商取得了初步成效,這足可以說明澳門在兩岸經貿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總體來看,過去兩地合作和交流基本上是處於民間層面的、自發的層次,缺乏正式的官方協調和溝通機制,合作領域有待拓展,合作層次也有待提高。現通過設立「內地與澳門商貿聯委會」,將形成正式官方聯絡管道,該機制的建立與啟動將有助於推動兩地經貿合作。

2. 逾五百客商參加澳珠投資介紹會

澳門和珠海唇齒相依,優勢互補,充滿商機。為了讓海外企業家瞭解兩地的投資環境,政府政策,各項法規及稅務優惠,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珠海分會攜手合作,於今年四月初舉辦了首屆「二零零一年澳珠投資環境聯合介紹會」。有逾五百名內地、台灣、香港及澳門的企業家參加,反應熱烈,充分發揮了招商引資的功能。

澳門和珠海陸地相連,位於經濟高速增長、富裕的珠江三角洲。澳門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司法、關稅獨立,具備完善的交通通訊設施,金融體系穩定,既是世界貿易組織創立成員之一,又與多個國際組織、歐盟及葡語系國家簽訂協議,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珠海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低廉的生產成本。兩地資源優勢互補,「前店後廠」的發展策略受到企業家的認同。珠海巿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陳正雄說:「自澳門機場開通以來,大批台商取道澳門進入珠海投資設廠,獲得不錯的回報。希望有更多的台灣商人能夠充分利用兩地的優勢。」國際華商協進會會長丁楷恩表示,澳門作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窗口基地,優勢明顯,已有二十多個台灣企業家對在澳門投資感到興趣。是次介紹會是一個好的開始,將來會發動更多華商充分瞭解澳珠兩地相輔相成的優勢。

四月二十日上午九時半,在澳門世界貿易中心五樓蓮花廳,擠滿了兩岸四地專程前來的各個商會代表,包括了國際華商協進會代表團、台灣商業總會代表團、台灣各縣巿跨業交流會代表團、台灣工業總會代表團、台灣科技產業代表團、中國文化經濟發展協會代表團,以及來自科技、金融、旅遊、保險及商業顧問,如律師、會計師等行業的企業家,場面非常熱鬧。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及珠海巿人民政府副巿長兼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委員會珠海分會會長周本輝共同主持開幕式。

共同合作同蒙其利

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表示:「澳門和珠海分別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屬於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澳門特區政府在促進經濟復甦和發展的同時,重點致力維護澳門資本主義的自由巿場經濟制度;珠海擁有相對豐富的土地及人力資源,完善的基建設施,以及面向廣闊的中國巿場。面對以知識經濟為動力,世界一體化和區域化的趨勢以及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的機遇和挑戰下,澳珠兩地進一步加強合作,透過兩種制度結合,可創造更大的生產力,同蒙其利,達至共同發展和繁榮。」

珠海巿人民政府副巿長兼中國貿易投資促進委員會珠海分會會長周本輝表示:「澳珠聯合舉辦投資介紹會,對加強兩地經貿合作,實現新形勢下取長補短,資源綜合配置,產業互動發展,利益互利互惠,形成新的合作局面,必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兩地投資環境佳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李炳康表示,澳門是中國兩個自由港之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資金自由流動,稅制簡單且稅率低,金融服務業具有一定的基礎和水準。按照離岸法例成立的公司獲豁免所得補充稅、營業稅、印花稅等多項稅率。澳門國際機場通往世界各地,為台灣進入內地提供「一機到底」的服務,台灣居民進入澳門獲得免簽證待遇,成為兩岸客貨物的中轉地。澳門與香港毗鄰,企業營運成本較低,生活指數約為香港百分之四十,尤其是高級住宅樓宇售價及租金只是香港同類型樓宇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於九八年被聯合國評選為亞太區環保城巿第二名,僅次於新加坡。本澳有十一所大專院校,每年為企業提供充裕的專業人才。澳門具備了吸引企業來澳設立控制中心或營運中心的優勢。

珠海巿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振新表示,珠海是中國最早創辦的經濟特區之一,也是一座風光旖旎的花園海濱城巿。與澳門陸地相連,基礎設施完善,珠海擁有豐富土地資源,廉價勞動力,生產成本低。珠海未來的發展是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產學研究基地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創匯基地。珠海各功能區為是次介紹會向投資者提供了九十個洽談合作項目。

在政策答問環節,與會者就他們關注的領域提出問題,有台商查詢在澳門輸入內地勞工的申請手續,勞工局局長孫家雄及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李炳康解釋了《勞工法》及輸入外地勞工的有關條例之規定,外商在澳門投資,可根據投資項目的需要,向政府當局申報需要輸入勞工配額,由政府作出審批。有台商建議,在一國兩制下,兩地政府應為旅客在通過澳門及珠海出入境口岸時,提供便利的過境措施,譬如行李只需檢查一次,縮短兩地口岸之間步行的路程以及改善關檢大樓外圍的交通設施。

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本輝於會議閉幕時表示,透過聯合介紹會,與會者對珠澳各具優勢投資環境有了充分的認識,已有五、六個電子資訊技項目在洽談中,為期兩天的聯合招商效果理想。

3. 利用澳門優勢「前店後廠」經營企業

企業在營商環境中如何整合資源,轉化為企業競爭的優勢,企業掌舵人不僅要具備敏銳的巿場觸覺,還需要永續經營的遠見和開拓的魄力。嘉禾製衣廠(澳門)有限公司自六十年代在香港設廠至今,已第二次轉移生產基地,以「前店後廠」的模式充份利用澳門與內地資源互補的優勢。

嘉禾製衣廠(澳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巫志中表示,澳門在七、八十年代吸引了大批的香港企業來投資設廠,訓練了大量的生產管理、技術人才。無可否認澳門是彈丸之地,受限於土地和勞工要素,然而毗鄰的珠海,擁有低廉而豐富的土地和勞動力,正好彌補不足。

一九八八年,嘉禾製衣廠以澳門作為管理指揮中心,在珠海開設了首間廠房,而龐大的勞工供應量便成為該廠第一次投資中國內地的主要動力。至九十年代初,基於珠海市有意推動工業轉型的考慮,巫志中在鄰近的中山物色了更符合其業務發展的投資點。因為在中山設廠,除了稅項優惠、暫住證費用、勞工保險和人壽保險費較低廉等有利條件外,另外還有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其一是勞動資源不受特區界線的限制,其二是該地工業廢水處理費成本較低。隨著中山廠區第二期工程的完成,珠海的廠房亦逐步被今天佔地二百畝、生產員工逾二千五百人規模的嘉禾製衣廠中山生產基地所代替。

七十年代末,香港經濟高速發展,勞工成本上漲之際,不少廠商轉移來澳門設廠,利用澳門廉價的勞動力、土地以及成衣配額的優勢,使八十年代成為澳門製造業的黃金時代,經濟騰飛。進入九十年代,由房地產、旅遊服務業帶動澳門的經濟增長進入另一個高峰,部分就業人口轉移到第三產業,本地的生產成本相對上升。隨著中國內地實行開放政策,企業尋找最佳的資源組合,將工廠北移。

澳門作為中西貿易的自由貿易港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原材料進口程序簡便;交通、通訊設施完善;銷售、管理、技術人才充裕;歐、美、日本等國的居民進入澳門獲免簽證待遇,便利了外國客戶到澳門檢查製成品,業務洽談。巫志中說:「嘉禾在澳門的辦公室收到客戶的成衣設計圖後,用一天時間製作樣板,第二天就可以透過特快速遞送到客戶的手上,做到快速回應客戶的要求。澳門有十一所高等院校,為生產管理,銷售服務供應源源不絕的人才,本地的工人已累積了二十多年的製造經驗,要聘用通曉各項製衣工序的工人或是能操流利英語的員工很容易。相對而言,這些人才在內地較為缺乏,所以中山的工廠管理領導人員大部份是由澳門派駐的,現時正逐步訓練內地員工從事生產管理,但是技術和經驗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

4. 澳門電子商務與國際接軌

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澳門自九八年起,由政府牽頭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和推行EDI(電子數據交換),不但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縮短企業在貿易過程時間和節省成本,加速貨物和資金週轉,為澳門開展國際貿易程序簡化和電子化踏出第一步,提升澳門地區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澳門特別行政區積極發展旅遊博彩業為首的第三產業之外,亦不斷優化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去年,澳門進出口貿易為二百零三點八億澳門元。全球化競爭激烈,企業除了提高產品及服務的品質外,如何利用電子科技改善營運效率,不只在企業本身,更需要貿易鏈各成員作出相應的配合,譬言貿易許可證審批部門,海關,銀行,保險公司,承攬業,倉儲業以至運輸公司等。

水警海關監察總長吳國慶表示澳門將推行報關自動化。

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改變了貿易過程所涉及的文件及資料往來傳遞方式。自九八年起,前澳葡政府由經濟司、水警稽查隊、統計暨普查司以及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組成的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和推行EDI在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的應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錯誤,降低成本,進而提升本地區的競爭力。

EDI 可減出錯五成以上


澳門電貿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志成介紹未來澳門應用電子商務的發展。

台灣僑光技術學院國際貿易系講師任文璦指出,整個國際貿易過程中所涉及的文件約有30餘種,其中約有70%的貿易文件資料都是由其他單位提供。貿易鏈成員在收到貿易夥伴的貿易文件後,必須將70%資料重複輸入至公司內部的應用系統,藉以產生新的貿易文件,再印出寄送給其他交易夥伴,其作業成本的四分之一花在資料的反覆輸入處理上。全球每年約有7%國際貿易交易金額是始自於國際貿易管理之低效率,其金額一年約有4,200億美元。又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的統計,每年約有20%的載運貨物文件是有誤的,這種現象造成通關程序的延誤。

EDI是透過利用電腦與通訊網路來完成標準格式的資料流通,毋須人為的資料重覆鍵入,而且,因其訊息建構法則與訊息含義具有共通的標準,雙方所往來的資料便能為雙方的電腦系統所識別與處理,因此,也就使得資料的傳輸與交易效率可以大幅提升。在EDI系統中,所有用戶都按照國際化的標準數據格式對詢價單、報價單、訂單、發票、提貨單、裝船單、海關申報單、進出口準照等貿易相關的文件進行編碼,形成標準的EDI報文。

又據研究顯示,使用EDI技術可以減少由於重新輸入數據而可能出現的一些輸入錯誤,將錯誤率減少50%以上;同時由於取消了資料重複輸入、簽名核對、正確性檢驗及批准等方面所花的時間,因而降低了成本。

迎合市場需求

在推行方面,工作小組採取分階段試點進行的方式。由於紡織品及成衣出口一向佔澳門出口總額超過三分之二,其中紡織品的許可證數目亦佔總審批許可證的四成七,所以首階段EDI試驗計劃,集中處理受配額限制的紡織品出口許可證的申請和驗關工作。

去年四月,由澳門特區政府,澳門電訊有限公司,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以及澳門八間私人企業共同建立澳門電貿股份有限公司,落實政府與企業電子數據交換系統推行,並將電子商務的應用逐步擴展至各行各業。

澳門的EDI是根據聯合國UNEDIFACT標準,經由電貿公司處理的電子信息即時送到用戶郵箱,信息備份在數據中心內的資料庫保存三十天,其後轉移到磁帶保存七年。由於電子準照申請書是一份被認可的具法律效力的文件,為保障文件的安全性和確保使用者的身份,企業向電貿公司登記成為用戶時必需申請數碼式電子簽名,所有申請書必需完成電子簽署後才會傳送到經濟局。


譚振傑稱EDI節省人力資源。

產地來源電子化處理

去年九月和今年五月,申請出口准照及產地來源證分別正式實施電子化。出口商可以透過EDI向經濟局申請整套受配額限制成衣出口文件,包括出口准照、產地來源證、海關特別發票及國際出口證。當貨物出口之前,出口商只需在電腦輸入申報出口產品資料及電子簽署及製造商的電子簽署後,便可透過網絡以電子數據交換方式傳送至經濟局;經濟局批核後,會透過電子方式通知出口商及水警稽查局;出口商便可自行列印出口準照到水警稽查局落貨;其後水警稽查局再將有關資料通知經濟局和統計暨普查局。


經濟局代局長蘇添平。

經濟局代局長蘇添平說:「廠商透過EDI申請出口準照、產地來源證、海關特別發票或國際出口證,整套出口文件的審批時間,從原來遞交文件方式需時五個工作天縮減至兩個工作天,回應了廠商提高行政效率的訴求。由於EDI傳送的信息已是可用的資料,經濟局人員不但節省了資料鍵入和整理的工序,亦簡便了儲存資料的工作。」

自動化報關

透過EDI網絡,水警稽查局正要把澳門七個出入境口岸連線,推行自動化報關,從而與國際接軌做準備。水警稽查局海關監察廳警務總長吳國慶強調:「資料取得的即時性對於加強海關監控和貨物進出口管理非常重要。採用EDI系統,報關申請可以直接連結電腦資料庫,倘若發現有不規則的行為,申請人過往的紀錄便一目了然,警員可以即時作出分析和風險評估,決定是否需要作進一步偵查。當全面實現電子化後,水警稽查局的目標是要達成自動批核報關申請,儘量減少因人與人接觸而出現的人為偏差,做到審批工作規範化、自動化,提高通關工作效率。」

統計局每日處理由水警稽查局送來二千至三千份進出口文件,職員首先將文件分類,然後按貨物類別編碼,再進行資料輸入工作。為確保統計資料的正確,資料需要重覆鍵入兩次。統計暨普查局工業、建築暨對外貿易統計廳廳長譚振傑表示:「使用EDI最明顯的效益是毋需人手輸入資料,而且信息本身分類,職員只要在電腦上核對貨物編碼是否正確,就可以將資料儲存到統計局的數據庫內。工作程序簡化,令統計局優化了人力資源的運用,將人員調動到無法以機器取代的工作,如接待公眾等。同時,統計資料的公佈時間得以推前,有利於當局和使用者作出決策。」


Macao EDI Van Company (TEDMEV) S.A.

EDI在外地各行業被廣泛使用,如運輸、百貨零售業、製造業、金融業、倉儲業、電子業、保險業等。企業在考量是否引入系統時,尤其重視成本效益。澳門電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志成指出:「用戶只需安裝一套訊息傳遞交換硬件,成本約四千至五千澳門元,可接駁至電貿公司的網絡向政府部門申請准照。另外,電貿公司在八月推出WEB-EDI,低用量的用戶可透過互聯網作出申請。」

加快回收貨款減成本

積臣洋行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徐偉坤表示:「出口到美國的成衣,必須齊備出口準照、產地來源證和海關特別發票三份文件,過往需要把資料重覆鍵入三次,而EDI的文件格式只需輸入一次就完成了全部的申請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與此同時,透過電子數據傳送,毋需安排職員來往行走各個政府部門,節省了人力資源。」

訂單小批量生產,交貨期越縮越短是巿場急劇變化的必然趨勢,客戶通常在落貨期限將至才確定出貨量。「若以遞交文件方式向經濟局申請出口準照,便要在出貨日前三天提出申請。若申請的數量與實際出貨量不相同,既損失了短缺數量的配額,還要更改出口文件。修改文件的工作需時十五天,換言之,出口商要在出貨後十五後才能持已修正的文件向買方指定的銀行請求付款。採用了EDI,廠商可以在出貨當天或前一天才申請出口準照,此時客戶通常確定了出貨數量,所以降低了更改文件的可能性。對出口商而言,不但節省了更改文件的成本,最重要是可以加快貨款回收的時間,提高資金的週轉率。」徐偉坤補充說。


積臣洋行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徐偉坤。

張志成稱:「今年內將會在澳門推出貨物入口申報書和轉口證電子化,完成貿易文件電子化申請的工作。EDI只是澳門應用資訊科技的第一步,按照電貿公司未來五年的發展計劃,將陸續發展物流中心、供應鏈、顧客快速回應、電子報關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的電子商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