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灣區
一、粵港澳大灣區簡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首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2017,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初步釐定三地政府分工、合作方向以及協調機制;2018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同年8月,中央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進入實施階段;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進一步闡明大灣區各區市的發展定位與功能。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和肇慶市“9+2”區市,2020年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人口逾8,000萬,經濟總量超過11 .5萬億人民幣。大灣區“9+2”區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創新驅動和開放型經濟要素集聚,致力構建國際一流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著支撐引領作用,可望發展成為與日本東京灣區、美國紐約大都會區和三藩市灣區並駕齊肩的世界級灣區和世界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二、澳門特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功能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澳門特區具有“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定位,並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結合 “一國兩制”下享有自由港、單獨關稅區、簡單低稅制等優勢,營商環境優越,在大灣區城市中特色和作用明顯。
為更好地融入大灣區建設,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推進相關體制和機制的建設路徑,包括加大力度扶持科技創新,在相繼設立中藥、芯片、智能物聯網以及太空科學四所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攜手灣區城市,共同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通過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努力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高地。此外,為進一步對接國家總體規劃,貫徹中央統一部署,根據國家所需,發揮澳門所長,將大灣區建設深度納入澳門特區發展規劃及各項施政方針,澳門特區政府在首份五年發展規劃基礎上,編制《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附件–“澳門特別行政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明確訂定澳門特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工作重點。
當前,隨着國家進入“十四五"新時期,並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澳門作為雙循環的交匯點,將進一步發揮好平台作用,重點提升澳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之間、以及大灣區整體與葡語國家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交流往來,推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對接,共同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三、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精準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為進一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優化產業結構,澳門特區政府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重點包括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促進中醫藥產業化、推動會展業專業化和市場化發展等。同時,也因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形勢,着力深化“旅遊+"跨界融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作為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屬下專責招商引資、經貿促進、會議展覽以及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交流與合作的職能部門,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依循特區政府施政方針有序開展各項工作,特別是深挖會展服務商機,以會展活動為載體促進大灣區與海內外的商貿合作。除了辦好“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IIICF)、“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 ”(MIECF) 、“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MIF)、“澳門國際品牌連鎖加盟展”(MFE)和“粵澳名優商品展”(GMBPF)等多項本地知名品牌展會並豐富活動中的大灣區元素外,繼續落實會展競投及支援“一站式”服務和各項展會扶助計劃,藉此引入多元主題會展活動在澳門舉行,協助各方業界把握會展業發展契機,拓展商機。
為配合大灣區建設,加強與大灣區各市精準聯繫對接功能,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自2019年起推出“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商事登記便利服務"。此外,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廣州代表處善用網絡優勢,主動聯繫和拜訪大灣區九市的商協會和企業,推送澳門的投資信息和產業政策,鼓勵相關企業來澳設立業務總部或分支機構;同時也為澳門以至海外工商企業到大灣區開展商貿活動提供協助,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展望未來,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將繼續透過各項會展和投資者服務,為海內外,特別是大灣區企業和投資者以及本地中小企創造更為有利的投資營商環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